跳至主要內容

為何我扛起照顧責任,父母卻只誇那個遠在天邊的他?

【真實故事改寫】阿翰每個月都要在新竹科學園區和屏東老家往返奔波。68歲的父親三高纏身,74歲的母親去年髖關節開刀後行動不便。那個在新加坡當科技新貴的哥哥,每次視訊只會說:「弟弟辛苦了,需要錢跟我說。」

當「孝順」變成單人牢籠

台灣傳統觀念裡「養兒防老」的期待,在少子化時代演變成「一打二」的照顧實況。就像故事主角阿翰,每天要處理的除了父母的日常起居,還要承接各種情緒炸彈:

  • 早上幫爸爸量血壓時被嫌「動作粗魯」
  • 中午送飯到媽媽房間被罵「飯菜太燙」
  • 晚上提醒吃藥又被嗆「囉嗦得像管家婆」

最讓阿翰心寒的是,每次哥哥越洋寄來保健食品,父母就會捧著包裹唸叨:「還是阿明貼心,知道買這個日本酵素給我…」完全忘記這些年都是阿翰在跑醫院領慢性處方籤。

心理師解密「天邊孝子症候群」

  1. 距離美化效應:父母會自動過濾遠方子女的缺點,把思念轉為完美想像
  2. 補償心理作祟:將自己的人生遺憾投射給發展較好的子女
  3. 病恥感轉移:難以接受老病現狀,藉由貶低照顧者維持自尊

值得注意的數據:衛福部調查顯示,45-55歲「三明治世代」中,有78%承受著「被比較壓力」,其中62%會出現睡眠障礙或焦慮症狀。

破解情緒勒索三招

情境演練:當父母又說「你哥要是回來一定做得更好」時

  1. 情緒隔離法:想像面前有防護罩擋住負面言語
  2. 客觀回應術:「哥哥在國外也很努力,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關心你們」
  3. 轉移焦點技:「媽要不要試試哥哥寄來的按摩器?我幫你設定」

照顧者自救指南

  • 建立支援網絡:加入地區型「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」line群組
  • 申請喘息服務:善用長照2.0的居家照護時數
  • 設定情緒界線:每天保留30分鐘「自我充電時間」(就算只是追劇放空)

心理師特別提醒:「那些抱怨其實是父母對老病的恐懼,就像小時候我們跌倒哭鬧,不是真的在責怪地板。」

實測有效的三階段練習

階段一:情緒日記 ▫️用不同顏色貼紙區分「父母情緒」和「自我感受」 ▫️每週統計情緒來源比例

階段二:角色扮演 ▫️用空椅子模擬與父母對話 ▫️試著用第三人身分給自己建議

階段三:資源盤點 ▫️列出3項可以外包的照顧事項 ▫️找出5個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對象

最後要說:你不需要當完美照顧者,記得留點溫柔給自己。那些說「還是哥哥好」的瞬間,其實是父母變相在說:「謝謝你願意留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」。

分類:生活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