癢到抓破皮?先搞懂蕁麻疹類型
急慢性差異比一比
- 急性型:突然全身冒疹子,吃藥2-3週就好,像皮膚的「急性感冒」
- 慢性型:反覆發作超過1個半月,像不定時炸彈隨時癢,要長期抗戰
門診常見年輕上班族壓力大引發慢性蕁麻疹,半夜癢到失眠隔天更累,惡性循環!
8大症狀自我檢測
- 蚊子包紅疹:從米粒大到巴掌大都會出現,最愛長在腰帶勒緊處
- 嘴唇腫成香腸嘴:血管水腫讓五官變形,拍照都不敢打卡
- 喉嚨卡卡呼吸難:最危險症狀!嚴重時要立即掛急診
- 腸胃鬧脾氣:25%患者會伴隨腹瀉腹痛,常被誤認吃壞肚子
- 關節痠痛:免疫系統亂放槍引發發炎反應
- 眼皮泡泡眼:早上起床變悲情劇主角,雙眼腫到剩一條縫
- 手掌腳掌厚皮症:穿鞋像踩在軟墊上,觸覺變遲鈍
- 灼熱刺痛感:像被螞蟻大軍叮咬,冷氣房也會狂冒汗
癢到崩潰?7招快速降溫
- 冰袋夾腋下:快速降低全身過敏反應,比冰敷患處更有效
- 拍打代替抓:手掌弓起空心拍,就像老師點名「點到為止」
- 按壓止癢3穴道:
- 合谷穴(虎口凸起處):皮膚癢通用開關
- 曲池穴(手肘橫紋外側):清熱解毒必按
- 血海穴(膝蓋內側上方):改善皮膚紅腫
- 喝室溫鹽水:補充電解質平衡免疫系統,切忌冰水刺激
- 燕麥粉泡澡:天然抗炎成分,水溫控制在32度最剛好
- 穿純棉舊衣服:避免衣物摩擦,記得反過來穿減少縫線刺激
- 冷氣調除濕模式:濕度維持50%最能緩解癢感
飲食紅綠燈清單
地雷食物TOP6
危險等級 | 食物類型 | 具體例子 |
---|---|---|
🚫高風險 | 海鮮類 | 蝦、蟹、貝類、生魚片 |
🚫高風險 | 加工品 | 香腸、泡麵、罐頭、蜜餞 |
⚠️中風險 | 奶蛋類 | 起司、鮮奶油、溫泉蛋 |
⚠️中風險 | 堅果類 | 花生醬、杏仁小魚乾 |
⚠️中風險 | 刺激性 | 麻辣鍋、薑母鴨、燒酒雞 |
⚠️中風險 | 水果類 | 芒果、草莓、奇異果 |
安心食材推薦
✅ 高麗菜:水楊酸含量最低的護膚蔬菜 ✅ 蓮霧:台灣特有低敏水果冠軍 ✅ 青椒:維生素C是蘋果18倍 ✅ 雞肉:去皮清蒸最安全 ✅ 白飯:補充能量不易過敏 ✅ 綠茶:兒茶素抑制組織胺分泌
就醫時機判斷
🟢 可居家觀察:
- 零星紅疹,癢感30分鐘內消退
- 沒有呼吸困難或臉部腫脹
🔴 急診警訊:
- 舌頭麻木感
- 喘氣有咻咻聲
- 意識模糊
- 心跳破120下/分鐘
慢性患者建議隨身攜帶「過敏護照」,記錄發作時間、地點、飲食,幫助醫師揪出隱藏過敏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