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增肌不傷身!聰明吃蛋白質避開痛風危機的飲食順位學

增肌不傷身!聰明吃蛋白質避開痛風危機的飲食順位學

台灣人必須面對的兩難課題

根據衛福部統計,全台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,肌肉量從40歲開始每10年流失8%。但同時全台痛風患者已突破70萬人,30-50歲男性每3人就有1人尿酸過高。要同時對抗肌肉流失與高尿酸,關鍵就在「怎麼吃蛋白質」!

最新飲食順位大翻轉

舊觀念:蛋魚豆肉

過去衛教強調動物性蛋白質優先,認為吸收效率較高,但容易攝取過量普林

新準則:豆魚蛋肉

國民健康署最新調整的六大類食物指南特別將順序改為:

  1. 豆類製品:黃豆、毛豆、豆腐
  2. 海鮮魚類:建議選擇白肉魚
  3. 蛋類:每天可吃1-2顆全蛋
  4. 肉類:紅肉每周不超過500克

蛋白質聰明選3大原則

▍植物性優先法則

  • 黃豆家族:每天至少1餐用豆腐取代肉類
  • 特殊食材:鷹嘴豆、天貝等新選擇
  • 注意事項:痛風急性期仍要避開發酵豆製品

▍動物性分級吃法

推薦等級 食材舉例 食用頻率建議
綠燈 雞蛋、低脂乳品、海蜇皮 每天可吃
黃燈 雞胸肉、旗魚、鯛魚片 每周3-4次
紅燈 內臟類、小魚乾、濃肉湯 每月不超過2次

▍烹調關鍵細節

  • 去普林技巧:肉類先汆燙去血水再烹調
  • 份量控制:每餐蛋白質不超過掌心大小
  • 搭配秘訣:搭配高纖蔬菜幫助代謝

痛風族群特別方案

安心蛋白質組合包

  • 早餐:無糖優格+奇亞籽
  • 午餐:紫菜蛋花湯+嫩豆腐
  • 晚餐:蒸蛋+涼拌海蜇皮

地雷食材圖鑑(絕對要避開!)

⚠️ 隱形殺手:雞精、蜆精、火鍋湯底
⚠️ 海鮮陷阱:牡蠣、干貝、蝦頭
⚠️ 加工製品:香腸、培根、火腿

專家私房建議

雙和醫院營養室主任建議:「與其計算克數,不如掌握『333原則』:每天3種不同蛋白質來源、3餐平均分配、動物性蛋白不超過總量的1/3」。同時要搭配阻抗運動,才能真正增加肌肉合成效率。

最後提醒,40歲後每年肌肉流失1-2%,但透過正確飲食與運動,完全有機會維持「肌肉存款」。從今天開始調整飲食順位,吃對蛋白質才能健康增肌不傷身!

分類:飲食營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