🌸 前主播親身經歷!抹片檢查揪出子宮頸危機
最近前主播何庭歡在臉書分享驚險經歷,63歲媽媽確診子宮頸癌第一期,被醫生提醒可能有家族風險,嚇得她趕緊做人生第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。沒想到這一查真的發現子宮頸發炎病變,幸好及時處理才避免惡化!
🚨 7成女性都中標!HPV病毒超常見
- 醫生直接告訴她:將近70%女性這輩子都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(HPV)
- 這種病毒有200多種型別,其中16、18型最危險,70%子宮頸癌都是它們害的
- 就算有打疫苗,定期抹片檢查還是不能少,因為疫苗沒涵蓋所有病毒型
🩺 抹片檢查全攻略(台灣特別版)
- 誰該做檢查:有過性行為的女生,尤其30歲以上政府補助免費檢查
- 檢查頻率:至少每3年一次,高風險族群要更密集
- 準備事項:
- 避開生理期(最好在月經結束3天後)
- 檢查前3天不要沖洗陰道或使用塞劑
- 穿裙子比褲子更方便檢查
💡 破除5大迷思!台灣女生最常搞錯
-
迷思:沒症狀就不用檢查
真相:子宮頸癌初期根本沒感覺!等到出血就晚了 -
迷思:打過疫苗就免疫
真相:疫苗只防7成病毒,定期抹片才是終極防線 -
迷思:停經後不用檢查
真相:只要還有子宮,就算60歲都要持續篩檢 -
迷思:檢查會很痛
真相:正確操作只有些微不適,過程不到5分鐘 -
迷思:發炎=得癌症
真相:多數是細菌感染,但HPV引起的發炎要特別注意
🚑 這些症狀快就醫!子宮頸癌警訊
- 非經期異常出血(尤其是性行為後出血)
- 分泌物突然變多且有惡臭
- 骨盆痛到坐立難安
- 排尿困難或血尿
- 腳水腫到鞋子穿不下
🛡️ 超完整防癌3步驟(台灣實用版)
-
疫苗接種:
- 國一女生公費接種(2023年起擴大到國二~高三補打)
- 自費接種建議:9-26歲效果最好,45歲前仍可施打
-
安全性行為:
- 全程使用保險套
- 固定性伴侶
- 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(18歲前風險高2倍)
-
生活習慣:
- 戒菸(尼古丁會加速癌變)
- 多吃深綠色蔬菜(葉酸防病變)
- 維持正常作息(免疫力是關鍵)
📅 政府補助別浪費!台灣篩檢資源
- 30歲以上每年1次免費抹片
- 帶健保卡+身份證到特約診所
- 6大篩檢管道:
- 婦產科診所
- 地區醫院
- 衛生所
- 企業職場篩檢
- 社區巡迴車
- 原鄉離島特別服務
❤️ 檢查現場直擊!診間流程大公開
- 報到填表:確認生理週期和病史
- 更衣準備:換檢查裙或鋪消毒巾
- 內診姿勢:採膀胱截石位(躺著雙腳打開)
- 採檢步驟:
- 醫師用鴨嘴器擴張陰道
- 用木製刮棒輕輕刮取細胞
- 將檢體塗抹在玻片上
- 後續追蹤:
- 正常:簡訊通知
- 異常:電話追蹤+進一步檢查
🆘 檢查報告怎麼看?數值解析
報告分級 | 代表意義 | 後續處理 |
---|---|---|
0級 | 檢體不足 | 1個月後重做 |
1級 | 正常 | 明年再檢查 |
2級 | 輕度發炎 | 3-6個月追蹤 |
3級 | 癌前病變 | 做陰道鏡檢查 |
4級 | 高度病變 | 切片確認 |
5級 | 確診癌症 | 立即治療 |
💬 醫師真心話:這些情況最危險!
- 多重性伴侶:感染HPV機率暴增9倍
- 長期吸菸:尼古丁會堆積在子宮頸黏液
- 免疫力低下:HIV患者風險高5倍
- 長期服用避孕藥:超過5年風險增2倍
- 三高患者:糖尿病患癒後較差
🌟 名人案例警惕!這些藝人都受害
- 梅艷芳:40歲因子宮頸癌過世
- 蔣篤慧:49歲癌逝,《蠟筆小新》配音成絕響
- 孟庭麗:50歲拍攝途中癌逝
- 陸明君: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治癒
📢 何庭歡呼籲:媽媽輩的請注意!
- 很多長輩覺得「沒症狀=沒病」,拖到出血才就醫
- 傳統觀念覺得內診「丟臉」,寧可找密醫也不做檢查
- 女兒要主動帶媽媽去檢查,母女健康一起顧
最後提醒大家,子宮頸癌是少數能預防的癌症,只要定期抹片+接種疫苗+安全性行為,就能有效防堵。別讓一時的害羞,造成一輩子的遺憾!